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说> 同人耽美>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71)

作者:觉三千里 时间:2020-08-17 08:38 标签:强强  天之骄子  七五  历史衍生  

  反正只要将皇帝的差事办好,以后要什么没有啊?
  现在太后已经龟缩回后宫了,眼看着皇帝胜利在望,这个时候不表忠心,还等什么时候表忠心?
  这时,他听见一声笑:“晏卿何事烦恼?”
  他一抬头,就见皇帝和刘公公从院门口走来。
  晏殊忙起身行礼。
  皇帝不是刚刚大婚吗,怎么跑出来了?
  赵受益叫晏殊免礼,又说:“大老远看见晏卿愁眉苦脸,有何事挂心,不如与朕说说?”
  该不会是清北大学的事情吧?
  晏殊忙道:“臣是在想,校舍的地址如今不定,不如将臣的家宅作为校址,两下方便。”
  赵受益一噎,没想到晏殊已经打算牺牲到这个份上了。
  看来大家都过的挺不容易,谁家里也没有余粮啊。
  但还是免了吧。
  晏府里的梨花院落、柳絮池塘,实在是太不适合培养工人们艰苦朴素的高尚情操了。
  别到时候工人们来上了两节课,别的没学会,学会吟风弄月、附庸风雅了。
  那可就有点糟糕。
  赵受益道:“不必如此,朕为晏卿选了一个绝妙的地方。”
  晏殊道:“请官家示下。”
  赵受益道:“就在禁军大营附近。”
  晏殊讶然:“那里……”
  赵受益道:“那里离内城也不远,不算偏僻。而且附近的土地都归军营所有,价钱还有商讨的余地。”
  至于能商讨到什么份上,就看狄青的了。
  晏殊迟疑道:“可是,莱国公……”
  禁军大营是莱国公的地盘,他和莱国公之间还有那么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过结。巴巴地凑上去,似乎有些……
  赵受益没和他说寇准马上就要领兵去西北,回来之后大概就可以原地退休了。夏州的事情暂时还是绝密,他也不敢到处宣扬,怕引起恐慌。
  他只是安慰晏殊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呢,况且莱国公事务繁忙,也不一定能注意到咱们。”
  这倒是真的,自从刘娥社会性死亡之后,赵受益和寇准两人瓜分了她的政治遗产,寇准此时肩上担着的担子更重了些,依赵受益朝会时在寇准脸上看到的黑眼圈来看,估计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
  禁军大营的一应事务,基本掌握在狄青的手里。
  就算是寇准知道晏殊在大营附近开了个学校,估计先是会思索一会儿晏殊是哪个,想到之后再一挥手:开就开呗,反正也不当官了,有点个人爱好也好。
  反正总比到处打人强。
  顾及着晏殊的自尊心,这些话赵受益都没说出口。
  晏殊心里顿时充满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凄凉:“臣必不辱使命!”
  赵受益点头,又问:“第一期学员的名单,你拟好了吗?”
  晏殊道:“臣给几位在地方上的老友发了信件,告知了此事,请他们推荐家境贫寒又有心上进的学子进京。京城之中,也有不少人家想要把孩子送来。”
  他虽然落魄,犹是文坛领袖。晏殊办学的消息一放出去,还是有不少小康之家趋之若鹜,想要让孩子沾一沾大文豪的光的。
  赵受益问:“大概能有多少人?”
  晏殊算了算:“大致在一千上下。”
  赵受益摇头:“远远不够。”
  晏殊道:“办学贵精不贵多,孔子亦只有三千门徒……”
  赵受益道:“孔子有三千门徒,称为贤者的只有七十二人。孔子也知因材施教,有些人可以深造,有些人只学些粗浅的皮毛知识就可以了。”
  晏殊疑惑道:“陛下的意思是?”
  赵受益道:“朕让晏卿办学,并不是想让晏卿每年给朕教出上千名进士来。朕想让晏卿给朕教出来的,是每年几十进士,几百举人,几千秀才,以及上万的童生。”
  他尽量以晏殊能够理解的科举考试等级来解释自己的目的。
  “几十进士固然要紧,可最重要的是上万的童生。朕患文风不畅,文治不兴,并不是嫌每年考上进士的人少,而是嫌民众之中开智之人少。如今汴梁城中百万人口,十人之中若有一个人识字,就是十万个人识字。十万人够多了吧?可是摊到百万人口里,却少的不能再少。只有叫这百万的人口都识字,才能将从前埋没的英才都显现出来。”
  晏殊惊道:“每个人都识字?这……”
  这怎么可能呢?
  赵受益拍拍晏殊的肩膀:“正因如此艰巨,朕才一定要晏卿为朕筹谋。”
  他若只是想开个干.部进修学校,随便找个读书人不就都能胜任了吗,何必找一个千古留名的才子呢?
  只有全民扫盲教育这种庞大而艰苦的重担,才配得上晏殊这个名字啊。
  晏殊深吸一口气:“臣,必不负使命。”
  此事要当真做成了,他晏殊,必定青史留名!
  虽然目前已经青史留名了……他在玉清宫打人的英姿估计早已经被史官之笔尽职尽责地记录下来了。
  晏殊微微萎靡,又立刻振作起来。
  只有做成一番大事,才能洗脱之前的耻辱!
  赵受益笑了笑:“既然要做全民的教育,就得叫天下所有人都知道有这么个学校,都知道怎么来这里上学。”
  像如今这样口耳相传的广告方式,实在太不可取了。
  现在除了晏殊圈子里的那些人之外,平民百姓哪知道前任枢密使要开学校了呢?
  就算知道了,估计也只会哦一声。
  官老爷的学校,跟咱们有什么关系?
  晏殊疑惑道:“如何能叫全天下知道呢?”
  难道在官府发邸报吗?
  可是他已经不再是官身,已经失去了发邸报的资格。
  赵受益微微一笑。
  隔天,汴梁城所有瓦肆的入口处,都树起了一个巨大的招牌。
  招牌上用蓝底黄字写道:天下第一大才子晏殊将于九月初一开办新式学校,赶快为了您的孩子报名吧!


第47章 一万年后,人间会记住我……
  清北大学最终选址在了火柴厂隔壁。
  确实是隔壁, 工厂的围墙离大学的围墙不过一丈远近。
  按理来说, 学校不应该建得离工厂这么近, 就像工厂也不应该建得离闹市这么近一样。
  尤其是火柴厂这种排放大量污染性气体的工厂, 不治理吧祸害人,治理了吧成本高,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
  但火柴厂同样需要大量的工人, 如果迁到偏僻的地方,依着北宋目前这个公共交通约等于零的情况来看,恐怕很难招到工人。
  学校也是如此。
  赵受益开办清北大学的初衷就是培养出一大批中层技术人才来。
  他迫切需要在五年内培养出至少一万会写字、会算数、有理想、有抱负、有一技之长,人生目标不只是考科举当官的人才,而这些人才要从哪来呢?
  农民的儿子忙着种地,读书人的儿子忙着科举, 小市民的儿子忙着接父亲的班,只有工人的儿子, 长辈们忙着工作没空教育孩子, 有那个闲钱送孩子上个全日制的学校,也不求着孩子将来当个大官报效国家——将来和他父亲一样,进工厂当个工人就行了嘛!
  所以蒋平的工厂制造的不仅是火柴,更是赵受益梦寐以求的人才的初生态。
  他必须把学校建在工厂附近,这样厂里的工人才会就近将孩子送去学校读书, 也方便蒋平组织工人去学校读夜校, 进行一下思想品德教育。
  晏殊就算别的不会,讲道理教育人还是会的。
  准保叫你偷鸡摸狗地走进来,光明磊落地走出去。
  有了这么几个考量之后, 赵受益最终还是决定将清北大学设置在火柴厂隔壁。
  至于火柴厂的污染……
  他也只得督促蒋平做好环保措施,给工人做好防护,废弃排放之前做好除硫准备。
  好在火柴厂不会一直和大学做邻居。等汴梁附近的公共交通发展起来、清北大学的名声也打出去了之后,火柴厂就可以迁往远郊了。


作者部分作品更多

大宋仁宗皇帝本纪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