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古代耽美>

白云深处有为家 中(102)

作者:初吻江湖 时间:2018-10-20 10:03 标签:宫斗 宅斗

  这大明朝虽然重文轻武,但唯独有一些人例外,那便是勋贵。
  勋贵也是武人,但是却没有多少文人会愿意跟其对着干。
  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勋贵地位极高,更重要的是,你根本就干不过他们啊。
  就算你每天,上书弹劾他们,人家也不当回事,便是皇帝看了,也只会笑了笑,不痛不痒的罚点俸禄。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皇权统治的基础,还是在这些勋贵的手上,勋贵掌握着重兵,是真正忠心于皇帝的人。
  纵观整个大明一朝,勋贵之中,最尊崇的只有四大国公。
  镇守京城的英国公和成国公;
  镇守云南的黔国公;
  以及镇守南京的魏国公。
  哪怕许多王爷,都不如这些国公权势重。
  在大明,国公已经是绝味的顶端了,因为大明朝是不封异姓王的。
  便是当年的徐达,战功赫赫,也只是在死后追加了一个中山王的名号。
  大明可以给死,人追封异姓王,但是在活着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称王。
  其中魏国公府镇守南京,但是在北京也有国公府,徐奎璧在京城主要是求医,谁让他身体不好呢,如今魏国公看他身体见好,就带着妻子在南京守卫,知道儿子病情好了正在张罗着给他说一门亲事呢。
  跟吴有为偶遇自然高兴,尤其是吴有为抱着的小明德。
  “这是?”他现在身体好了,可以娶妻生子了,将来也会有孩儿,自然,现在看到谁家可爱的孩子就喜欢。
  “这是我儿明德。”吴有为颠了颠小家伙儿:“叫世子叔叔。”
  “世子叔叔新年好。”小家伙儿团团抱手拱了拱,可爱吧唧的道:“元宵快乐。
  吴有为一手抱着他,一手捂脸,这视词... 怀是他跟小家伙儿说的么?
  “快乐,快乐!””徐奎璧顿时就笑开了花,从自己腰间解下一个绣工精致的荷包塞给小明德:“叔叔给你的见面礼。”
  能在这位世子的身上挂着的东西,肯定不是便宜货。
  小明德看了看吴有为,吴有为捏了捏他的小鼻子:“还不谢谢世子叔叔?”
  小明德一呲牙:“谢谢世子叔叔。
  旁边的王芊芊赶紧拎了小明德手里的小兔子灯,让他能用小手抱着荷包。
  小家伙儿笑弯了一双大眼睛。
  吴有为不知道历史,上徐奎璧是怎么死的,但是看他现在这样子,想死,除非是横死,否则绝对能长命百岁。
  跟徐奎璧说了几句话之后,才各自散开,徐奎璧别看就一个人在京城里住着,身边却跟了不少人。
  正月十八过后,年味渐消,众人收了散落的心思,不再光想着玩儿了。
  而吴有为开始了在翰林院的第二次搞事情。
  他想趁着这次整理藏书阁,顺便弄个公共图书馆。
  吴有为打算建立一个公共图书馆,他跟翰林们说了公共图书馆的用途。
  筹建图书馆,当然是通过万通联系上了宪宗皇帝,皇帝批准的事情了,而且皇帝为了方便行事,依然动用自己的内库,不跟户部伸手要银子。
  这样一来,朝中大臣也不能说什么了。
  毕竟人家皇帝花的是自己的小金库,又不是国库,而且这两年,国库日益丰盈,官员们底气十足啊。
  “公共图书馆?”翰林学士皱眉:“这名字不雅。”
  “那就叫大明公共图书馆。”吴有为直接冠上了“大明”二字。
  “为何要.. 公共二字可否去掉?”刘健小声提议:“因为听起来好像是给内宦们准备的...
  公共,公公,多相似?
  “太史公日: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吴有为摇头晃脑:“公共,公为平均;共为合力。合起来的意思是:共同进行平均分配。挺合适的嘛。”
  最后,名字就这么定下来了,因为冠上了“大明”二字,谁敢不从?
  不过因为外面的书籍多而杂,不如翰林们亲自动手,抄写一批,然后刊印成册,手稿当然放在图书馆里,不得外借;但是刊印的可以售卖、外借等等....。
  当然,抄书不白抄,按字数统计,鉴于文言文都是很简洁的东西,吴有为给出了十字一文钱的价格。
  百字就是十文钱,千字可就是一百文钱,万字可就是一千文钱,那就是一吊钱,等于一两白银。
  一个人,一天总能抄写万字吧?一日一两银子,高工资了。
  这大明朝的官场之中,分为浊流和清流两股。
  像县令,知府这等治理一方的官员,一般都叫做浊流。
  而像御史言官、翰林编撰等人,则被称作清流。
  俗话说:清流好名,浊流好利。
  翰林院的这些人,都好名,你要是让他们收点孝敬钱,那跟要了他们的命一一样,会被他们记恨的;但是你要是求个字,求副画,却完全可以。
  他们卖字画并不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
  而吴有为建立一座公共图书馆的提议,得到了他们巨大的支持,反正每日手抄书本,就能有润笔费可拿,又能留名在书上,简直是翰林们最爱干的事情了。
  正月里就在忙碌中渡过。
  二月二,龙抬头,啃猪头。
  二月辛未,大理寺少卿宋旻,侍郎曾翠、原杰黄琛,副都御史滕昭巡视畿南、浙江、河南、四川、福建,考察官吏,访军民疾苦。
  另直隶有巡抚等官者,命亦如之。
  其实就是让他们去巡视天下,看玉米的栽种情况如何?各地虽然都说是丰收,可宪宗皇帝还是要审核一遍,看有没有人冒功领赏,再有就是军中的屯田如何?辣椒可还好
  如今辣椒和烈酒齐头并进。
  都是出口的大宗买卖,尤其是那“烈酒“还不用粮食酿造... 大明可坑惨了那些嗜酒的外族人。
  而在江南之地,大片的山地上,长出了甘....
  丁丑,因春日干旱,皇帝命人祷雨于郊外祭坛。
  宪宗皇帝在人选上,考虑了许久,他最后钦点简王代帝祷雨,李东阳为诵读官,诵读祭文。
  别看只是在祭坛上站着诵读祭文,那也是无上光荣的事情。
  翰林院里不少人都激动不已,这可是翰林院集体的光荣。
  倒是李东阳,还能沉下心来,静静的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祭文,在那一日朗读出来。
  结果他刚读完将祭文投入烈火,就有风云骤起,等燃烧成灰后,细雨缓缓飘落,整整下了一日一夜,解了春日的干旱情况。
  戊寅,振广西饥。
  广西因为是苗地,又分寨子,土司颇多,如果闹了饥荒,是要出事情的,以往大明是一手打一手拉,因为人太多,赈济不过来。
  现在不同了,大明有的是粮食!
  罗伦那边三季稻已经在沿海种植成功,不过三季稻仅仅供给自己人种植吃用,双季稻就送去赈灾。
  大明的大手笔让外族,人知道大明不缺吃穿,但凡是不愁吃穿,必定兵马精良,一下子,这些人就老实了许多。
  而工部的人也开始往翰林院跑了,户部送来了去年翰林院要的防止蠹虫蛀书的东.....


第294章 成华六年的春天
  三月甲申,免湖广、山东被灾税粮。
  宪宗皇帝如今粮食充足,人也大方了起来,免税粮免的很频繁,他越是如此,外族的人越是不敢得瑟,因为能减免赋税,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强盛。
  不强盛,也不能不需要赋税啊!
  同样的三月,还有清明节。
  明朝在清明重阳都有假期,休了一日,祭祖。
  此次祭祖,吴有为让吴琼担任了主祭,让他慢慢的接手吴氏一 一族。
  三月同时也是开春的时候了,一年之计在于春。
  这一年,大明的辣椒、玉米、番薯、土豆等等,种子充足,遍地开花;三季稻也正式被南方的沿海地区接受,双季稻成了南方水稻的不二选种。
  壬寅,诏延绥屯田。
  殊永为平虏将军,充总兵官,太监傅恭、顾恒监军,王越参赞军务,备阿罗出于延绥。
  河套,是大明俊臣心里的一块旧伤疤。
  四月,天气正式转暖。
  吴有为嫁了最后两位妹妹,分别嫁给了小李秀才和小张秀才,这俩人如今是陶文书院正式的教书先生了。
  虽然只是教导小班的先生。
  而陶文书院有长大了的孩子,学校毕业后,不能考科举,但是可以进入德川任职,记账算账,自己培养起来的算账先生,当然要比别人放心。
  初夏的气候是干燥的,也是干爽的,春风拂面,杨柳依依,翰林院开始清理第一座藏书楼了。
  这一日,吴有为是带着吴琼以及陶文书院的小张秀才、小李秀才去的,这两位现在是他妹夫了,三个名额,也就他们俩和吴琼能用上,小明德太小了,带来也做不了什么白白浪费一个名额。
  翰林们也都带了三个人,基本上没有人不带满名额的,而且百分之八十都是自己的儿子!
  没儿子的带孙子来的占了百分之十。
  剩下百分之五带了侄子或者侄孙的。
  仅有百分之五是带着自己学生来的。
  像吴有为这样的,带着的都是自己的亲戚,别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身为三甲之一,张升带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张元锡,以及两个陶文书院今年已经考中秀才的学生。
  今年不是会试之年,所以二月开始便考童生试了。
  陶文书院有两个人考过了童生试,他们都是出身清白的农家子弟,跟着张升来长见识的,张升至今依然挂着陶文书院客座山长的名头,当然,杨一清和吴有为、张伦,都是客座山长。
  这些不是状元就是榜眼探花的人,使得陶文书院在短时间内就在书院界闯出了名头,虽然还很小,但是已经有不少人家将孩子送到陶文书院上学了。
  只是这些孩子吴有为都是要看情况收的,入学之前还要考试,这里是免学费的地方,甚至有孩子读书好,还有奖学金可拿。
  不过也有不同情况的,例如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是不可能一个人来陶文书院上学的,总的有伺候的下人吧?书童你得备一个吧?
  这些人住哪儿?吃什么?要怎么伺候自家的孩子好好学习?
  而且吴家村的房子都不卖,土地都是吴有为的,他不点头谁敢在这里盖房子买地?
  怎么办呢?
  交费。
  吴家村不让外人进入,陶文书院也不许谁谁谁带七八个书童来摆谱,只能雇佣书院里的人照顾孩子。
  但是只负责冬天有个热水洗脸,吃饭的时候可以选菜,衣服有人给清洗,别的... 还得自求多福。
  吴有为订了个很高的缴费标准,你想让人伺候,那你就缴纳高昂的费用,享受你的求学生涯。
  这样一来,学院的开销也有了。
  京中不缺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孩子,这些人真的很舍得花钱,也怕孩子吃苦,还缴纳了巨额的服务费。
  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完全可以照顾自己,衣服不会洗没关系,可以花点小钱,请吴家村的妇人们帮忙清洗嘛,当然也可以攒着带回家,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放假两天。足够他们回去一趟再回来了。而今天,陶文书院来了六个人!除却吴有为跟张升,还有杨一清呢!
  杨一清年轻啊,学生自然是出自陶文书院了,他老家也离京城远,没办法将自家的子侄带来,只能挑学生带来了。
  第一日,翰林院成了交际场,大家都是相互见面做介绍,忙着认识人呢。
  当然,这第一天只是预热,就连翰林学士也带了自己的两个孙子一个得意|门生来的,相互介绍认识后,年轻一辈当然彼此开始交谈,而翰林们则是忙着晒自家的孩子、得意门生、出色后辈等等。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