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影帝的诞生(美娱) 下(192)

作者:摇曳菡萏 时间:2020-03-17 09:18 标签:强强 娱乐圈 重生 现代架空

  到后来好莱坞电影肯让男同性恋者出镜了,也要么是娘炮的搞笑角色,要么是罪犯,结局不是死亡就是入狱,直到七八十年代平权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才在电影里有了较为正常的形象。
  不过,人们能够接受电影里出现男同性恋,并不代表做好了准备看他们亲热。梅丽尔·斯特里普在伍迪·艾伦执导的《曼哈顿》扮演一名女同性恋,并且能带着孩子和女友同居,1982年的女同性恋电影《个人最佳》里有相当多的大胆裸露的镜头,而同年推出的主角为性向挣扎的电影《做爱》,男主人公只是和同性接了个吻,就有很多观众大叫着“恶心”跑出了电影院,影片后来因遭遇抵制而惨败。
  《做爱》的前车之鉴,让后来的电影轻易不敢展现男同性恋间的亲密关系,哪怕是十一年后的《费城故事》,出于市场考虑,也删除了汤姆·汉克斯与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几场生活戏,只留下了一场两人在万圣节化装舞会上的共舞和汤姆·汉克斯入院的场景来表明二人的恋人关系。
  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断背山》大胆真实的R级镜头,确实是走在了过往主流影迷的审美尺度前面,至于是被观众接受,还是遭到抵制被拍死在岸上,就要等电影真的上映后再说了。
  不过目前,鉴于影片预告所引起的激烈反响,在做过几轮市场调查,威尔洛特与环球、焦点在商议过后,一致决定推迟《断背山》的上映时间,最好是能先去欧洲转一圈,电影节上拿个奖,再出口转内销,也能冲淡直接在北美上映的风险。
  也就是说,《断背山》直接放弃了这一届的奥斯卡,准备做足准备主攻明年的颁奖季。
  而且,趁着这段时间,李安还为《断背山》重剪了一版预告片,增加了很多安妮·海瑟薇与米歇尔·威廉姆斯的镜头,至于杰克·杰伦哈尔和希斯·莱杰的同性亲密镜头,更是剪的一点不剩。之前那版预告主攻欧洲市场,重剪的这版算是北美特供。
  事实上,不止最近争议很大的《断背山》,就连《米尔克》,也是打算如此操作的。
  虽然说《米尔克》的分级比《断背山》可安全多了——李安的《断背山》完全忠实于原著,同时细节的刻画了恩尼斯与杰克之间,以及他们与各自妻子间的情感,安妮·海瑟薇为了转型还奉献了演员生涯最大尺度的表演,影片分级为R合情合理。而《米尔克》的分级则是PG-13,整部电影里,只有一两个同性亲吻的镜头,还是温馨感多过激情的。
  《米尔克》的保守,并不仅仅是为了分级,当然,和同是PG-13的《费城故事》一样,用宽松的分级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引起更广泛的共鸣,也是目的之一。斯皮尔伯格对于同性关系有着另一种认识。
  斯皮尔伯格认为同性伴侣和异性夫妻关系没什么区别,他们同样会互相支持、依靠、寻求帮助和吵架分手,所以相较于炽热的情感,他更侧重于描写米尔克与斯科特之间那种互相依赖依靠的温情关系,毕竟爱情只能算影片的支线——斯科特有因米尔克过于热衷竞选而与他分手的情节——主线一直都是哈维·米尔克的从政之路。
  《断背山》的预告片风波,显示着目前的北美反同情绪仍然占据上风,因为这个原因,《米尔克》与《断背山》一样,在前期宣传中都尽量保持着低调,直到第五十五届柏林电影节公布了入围主竞赛单元的电影名单,多达23部电影将竞争电影节的金熊银熊奖,《米尔克》正在其中。
  ……
  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同时,《米尔克》也将在柏林电影宫举行世界首映礼。
  这个决定有点不同寻常,不仅组委会连续做了两次确认,连柏林电影节的主席迪特·考斯里克都亲自打电话给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询问《米尔克》真的不准备在北美点映或是参加圣丹斯电影节吗,是不是要在柏林进行全球首次亮相?在得到肯定答复后,迪特·考斯里克立刻决定将《米尔克》作为本届电影节的最大亮点来宣传。
  不怪柏林电影节组委会慎重,而是柏林电影节恰好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前一个多月举行,现在的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名导新作、众星云集的这种,真的很少在这个时间节点,选择将影片的第一次公映地点放在海外而非北美的。
  各大电影节的首映方式一般分为三种,世界首映、国际首映和地区首映。顾名思义,世界首映指影片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公开放映,国际首映指影片在制片国家以外地区的首次公映,地区首映多指洲际地区的公映,比如说北美首映、欧洲首映、亚洲首映等等。
  从优先级别上来说,世界首映自然是最高的,威尼斯电影节就明确要求参加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必须在电影节上进行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仅次于世界首映,戛纳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的要求没有威尼斯电影节那么严苛,入围影片有世界首映的也有国际首映的,但是如果参赛影片是世界首映,又足够优秀的话,评审团很有可能会给与一些优待。
  好莱坞电影一向喜欢去欧洲电影节上镀金,近年来参加柏林电影节的影片并不少,也不乏斩获金熊奖银熊奖的佳作,像是《木兰花》、《死囚之舞》、《毒品网络》、《女魔头》等等,不过这些电影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全都在十二月底之前在北美的个别城市进行过小规模的公映,然后才去柏林举行国际首映,最终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些荣誉与口碑,为一个月后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造势。
  也有一些成本更低、冲击奥斯卡无望的独立电影,会现在一月份参加圣丹斯电影节,寻求北美各大制片公司与片商们的关注,然后再去欧洲寻找其他机会,例如今年同样入围了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以一名十七岁高中生为主角,蒂尔达·斯文顿、基努·里维斯有参演的好莱坞电影《吮拇指的人》,就已经提前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
  像《米尔克》这种由顶级导演拍摄、群星云集的好莱坞电影,又选择在柏林电影节上进行全球首次亮相的,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了。
  在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和众多德国媒体、影迷看来,这简直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并且有种比过了戛纳和威尼斯的自豪感。
  因此,组委会也给与了足够的重视,不仅在电影节的各种宣传里都将《米尔克》摆在首位,开幕式上也将《米尔克》的剪辑片段放在主竞赛单元电影展示里的第一个,而且影片的首映时间也是最好的——电影节开幕后一日的晚上八点,是电影首映的黄金时间,不仅方便邀请嘉宾出席,而且媒体与专业影评人们看完电影后,也有时间准备稿件在第二天一早刊发,有利于口碑的最快发酵。
  不止如此,《米尔克》首映当日,包括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罗兰·艾默里奇,以及弗兰卡·波坦特、茵格保加·达坤耐特、博伟达、尼诺·塞鲁迪等在内的所有评委,都来参加了首映礼,还有其他入围主竞赛单元影片的导演或影星,也都有出席。比如说《孔雀》导演顾长卫,《吮拇指的人》主演基努·里维斯,还有因主演电影参与了电影节展映而来到柏林的凯特·布兰切特与丹尼尔·戴·刘易斯。
  红毯上可谓热闹之极,群星璀璨的程度比之电影节开幕红毯也不遑多让,尤其是当威廉·布兰德利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偕同出现的时候,闪光灯制造出来的亮光,瞬间将红毯周围映的如同白昼,现场突然爆发出来的欢呼和尖叫,让不少人都感到轻微的耳鸣,
  第二天《世界报》上的电影节专栏里刊登了这样的描述,能从侧面感受到红毯上的星光:“所有稍具影响力的德国媒体都来了,连《汽车画报》都派出了两名记者,并且他们还见到了来自欧洲、亚洲、北美、南美甚至非洲的记者同行。采访区里充斥着德语和各种口音的英语,美音、英音、澳音、苏格兰音,还有来自日本和印度的难听懂的英语,简直像在开一场联合国大会。”
  总之,《米尔克》是这一届柏林电影节上,人气最高、期待值也最高的电影,没有任何一部影片能抢走它的风头。
  这时候影片的质量就非常重要了,如果首映结束后媒体和影评人们的反馈不好,那么一个不小心,就会和首映前的盛况形成非常尴尬鲜明的对比。
  不过《米尔克》从放映开始,就让人感叹这一不愧为一部大师之作。
  “斯皮尔伯格这次的风格很纪实啊。”本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罗兰·艾默里奇看着开幕镜头,在心里做了个评价。
  影片最开始的几十秒钟,是截取的《石墙之后》等相关纪录片里的一些片段,警察持械闯入酒吧,随意的对里面的顾客进行逮捕,大多数人顺从的抱头等待警察给他们戴上手铐,也有少数人试图反抗,遭到了更加暴力的镇压。无论是拍照录像的记者还是围观者,都对此见怪不怪,这在六七十年代是极为正常的一件事。
  在装满了男同性恋的警车开走之后,画面一转,威廉·布兰德利饰演的哈维·米尔克和其他一些人在深夜里被从警局放了出来,他们边揉着手腕边声讨着警察的暴力。
  这个仿佛时空对接,直接从纪录片融入现实的镜头让人拍案叫绝。
  哈维·米尔克与斯科特·史密斯在纽约警局门口邂逅,他们都是因为参加了酒吧的同性恋组织聚会而被警察逮捕审问的,两人一见如故,迅速坠入了爱河,一起同居、一起过生日。
  米尔克向男友吐露了从前的深柜生活,因为和家人朋友同样生活在纽约,所以米尔克一直活的小心翼翼,他敢参加反战示威游行,但从不敢暴露自己的同志身份,前男友因此和他分手。斯科特提议说石墙事件后,纽约的同性恋们都去旧金山生活了,或许他该换个环境,米尔克下定决心不再压抑自己,两人于是跟随着北美大批同志们的脚步,移居旧金山。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