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歌荀令[三国](42)
“奕儿怎么样了?”
“还好,只是小孩子身体弱,以后注意点就好。”将琴放在桌上,荀彧面色如常走回来看着郭嘉,“可要去见主公?”
“今日刚到,修整一番再去也不迟。”打了个哈欠朝着外面看了一眼,郭嘉可怜巴巴的看着荀彧,“文若这儿可有嘉的住处?”
同样注意到了现在的天色,荀彧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而后才对郭嘉道,“自然是有的,今晚奕儿有甘兰照顾,你且不必担心。”
甘兰是荀彧身边最为得力的婢女,虽然没什么经验,但是到底比其他人放心。
“劳烦文若操心。”谢过了之后,郭嘉便跟着外面的仆从离开了,舟车劳顿,什么事情都等他睡醒了再说。
“天色已晚,吾也该回去了,文若留步吧。”等郭嘉走出去,戏志才脸上再次带了笑意也告辞准备离开了。
他们二人离的近,不过是出门再进门的距离而已。
没有留人的意思,荀彧点了点头,在戏志才走了之后便坐在那儿不知道想些什么。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看着已经完全暗下去的天色,荀彧幽幽叹了一口气,披上外衣起身去大侄子家里走一趟。
虽然天色已晚,但是以他对大侄子的了解,这时候还不到休息的时间,在京城的那几年他们二人住在一起,对各自的起居时间都了了如指掌。
大侄子家成家已久,家中应该有能照顾幼儿的仆人,如果可以就借来几个给郭嘉,怎么也不能让那小子带着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胡乱折腾。
莫名有些心烦意乱,荀彧连琴也没带直接一路走到荀攸府上,门外守着的门房看到他后便立刻进去通报,留下的那人则是说了一下荀攸如今在什么地方,而后就让荀彧自己走过去。
出乎他的意料,大侄子现在竟然没有在书房,荀彧眸中多了些好奇,脚步也不由自主的加快了几分。
院中石桌上,碟子酒坛还没有收拾,听到荀彧到来的二人都起身放下酒樽迎了出去。
“你二人倒是有雅兴,如此天气还在外面饮酒。”笑着走上前,荀彧调侃了一句,而后才有心思问了一句,“子廉出现在公达府上,这倒是让彧吃了一惊。”
他们家大侄子平日里都是趁着脸一副严肃的模样,这些武将们虽然不惧,但是也没到主动来这儿找他喝酒的程度。
这种事情一般都是去找志才,毕竟那人身边的好酒多。
脸上有些发红的曹洪挠了挠头,颇为不好意思的回了一句,“昨......昨日奉先与文泰比斗,洪与子孝文远等人打赌,这不是输了吗......”
荀彧哑然失笑看向荀攸,看荀攸的表情也知道,显然大侄子对这理由是知道的。
见荀彧看过去,荀攸也只是无奈的朝石凳上摆了摆手。
“年轻人之间的玩闹,让叔父见笑了。”让人将桌上的东西收了,荀彧这才开始问荀彧的来意,毕竟如果不是什么紧急的事情,叔父也不会晚上来找他。
“公达家中可有擅长照料孩童之人?”直接说明了来意,荀彧将外衣拢的更紧一些,天冷的太快,估计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要到冬天了。
幸好奉孝赶了回来,若是让孩子在马车上过冬,来年他见到的绝对不会是如今这个白白嫩嫩的小娃娃。
“孩童?”荀攸皱了皱眉,犹豫了一下还是斟酌着问道,“不知这孩子如今多大?”
“尚在襁褓之中。”
荀彧话音一落,荀攸和曹洪的表情就都有些微妙了,叔父荀先生尚未成家,这孩子从何而来?
难不成是在外面不小心拉下的?
看着如仙人一般的荀彧,荀攸和曹洪实在想不出来是什么样的女子能让这人看上眼。
欲言又止捏紧了拳头,荀攸小心翼翼的再次问道,“此事颍川家中可知晓?”
孩儿的娘亲能得叔父看重,那定然也是不出世的才女,颍川荀氏虽是世家,但也不是非要讲究门当户对,将人带回去家中人还能不同意不成?
荀彧:......
不,大侄子你听叔父说完,这孩子不是我的。
作者有话要说: #喜当爹#
#并不#
第51章
深吸了一口气, 荀彧镇定自若的将孩子的来历解释了一遍,在确定荀攸明白他是什么意思之后才松了一口气。
大侄子眼中那惋惜的意味他可没有错过, 若不是因为他是长辈,恐怕接下来就是一场逃脱不得的说教了。
至于说教的内容,不用说他也是明白的。
虽然和他一般年纪的人大多孩子都及腰高了,但是他对成家却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左右荀氏家丁兴旺, 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
成家一事......不急......
好在兄长们知道他的情况,在他没有主动提及的时候也没有非要他娶亲。
简单和大侄子说了两句, 看着旁边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的曹洪,荀彧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转身离开了这儿。
年轻人就是有精力啊!
被荀彧那老怀欣慰的眼神看的有些瘆得慌,曹洪搓了搓手臂, 紧接着也告辞离开了,留下荀攸一人在原地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转身去了书房,
有荀攸的援手, 几人放在郭奕小娃娃身上的心总算能收回来一些,而见了曹操的郭嘉也正式留在了兖州。
不愧是史上让曹操偏心偏的没边儿的谋士, 郭嘉刚刚到来便直接提到了和荀攸一样的官职,要不是现在军中还没有那么多谋士,怕是一来就先招人嫉恨了。
荀彧不知道的是,在如今的情况下,曹操如此看重郭嘉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人是他推荐来的。
荀家文若的眼光他曹孟德还是信得过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若有德有才,身边人必然差不了哪儿去,更何况还是他极其推崇的人。
郭嘉安置下来不久,自徐州一路护送至昌邑的曹嵩曹昂一行也终于到了地方。
大公子曹昂如今正年轻气盛的半大少年正是惹人头疼的时候,只不过因为从小的经历,曹昂身上倒是带了些寻常孩子没有的稳重。
可是就是再稳重,如今的曹昂也只是个十几岁的半大孩子,还是个一心建功立业为父争光的孩子,平日里喜欢的是在军营里训练,而不是在府里拿着书不出门。
早知道大儿子的性子,曹操也没有强逼着他做些什么,文武双全虽然更好,但是也并不是那么重要,曹昂只要学好御下之术,文采什么的可以先放在一边儿。
乱世之中,能让人活下来的本事才算是真本事。
话虽如此,该学习的曹昂也都没拉下,身为他曹孟德的儿子,大字不识一个说出去岂不让人笑话?
只不过这教导先生却不是荀攸,也不是军中任何一位谋士,而是从城中挑出来的儒士,现在军中任何一位谋士都不是有时间带孩子的人。
在程仲德悄无声息的渗透之下,长安城中董卓旧部终于没忍住直接反了郭汜,如今正打的不可开交。
京城中的人在意小皇帝的生死,但是长安的人可不管,小皇帝是死是活和他们没有半点关系,朝廷要管管的也不是他们这些散兵游将。
幸好程昱钟繇还记得不能让小皇帝在长安待下去,在他们动手之前便和达成了交易带着小皇帝悄悄出了皇宫朝着洛阳而去。
刘辨并不想离开长安,在这儿多好,每天有吃有喝有玩,所有人都不会管他,也没人逼着他早起上朝,他才不要回洛阳。
但是看着身边人的脸色,就算心中不情不愿,刘辨也只能老老实实跟着离开。
若是不走,这些人估计又要在他耳边念叨了,什么天子之躯贵重无比不能长期流落在外,什么陛下要以大局为重不能任性妄为......
之前在洛阳听的多了去了,耳朵都快长茧子了。
皇甫嵩的兵马大部分还在洛阳地界,禁军总要留下守卫京城,派去接应的小皇帝人马也不多,这时候曹操的人便派上用场了。
迎皇帝回京都,功劳听上去光鲜,带来的效果也和听起来一样作用非凡,现在或许不显,但是以后他们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定然要比现在高上许多。
有些东西是银钱买不来的,只看现在天子落难朝廷混乱不想往前凑,以后后悔的时候就知道有多难受了。
为了避免有人和他们抢功劳,曹军特意加快了行程,日夜行军到了长安郊外和程昱钟繇汇合,但是回过头却发现,他们根本没必要这么急。
长安内乱,只要他们兵马离得远根本就无人顾忌他们,而司隶四周州郡皆在冷眼旁观,根本不想冒着被郭汜咬一口的危险前去接应。
所以,有能力又来得及去接应小皇帝的诸侯之中只有曹操一方真正派了人马前去。
不知道是该松口气还是该紧张,曹操再次召集了手下的谋士,确定这么做好处大于坏处才放心大胆的拉上旗帜护送小皇帝回洛阳。
不管小皇帝怎么想,但是无疑,京都朝廷对他们的好感度蹭蹭蹭的往上涨,在刘辨顺利抵达洛阳的时候请封赏的折子更是如同雪花一般源源不断的朝着御案飘去。
虽然知道这些东西需要他处理的没几个,但是只看着那堆满了御案的奏折,小皇帝的脸便刷的一下拉了下来。
早说了不要回洛阳,这曹孟德真是多事儿,怎么当初没和董卓一起死在外面?
心里埋怨了无数次,看着摆在面前的一摞摞竹简,刘辨眼中的怨气快要溢了出来,早知如此,在出长安的时候他就该做些什么让郭汜的人发现。
虽然那人现在正忙着镇压叛乱,但是自己可是皇帝,就这么悄无声息的离开他肯定是不愿意的。
这么想着,刘辨还是认命的拿出玉玺给那些要盖上大印的圣旨盖上章,反正他也就是个摆设而已,那些人直接将玉玺拿走不就得了,何必这么折腾?
对朝中大臣的感官越来越坏,刘辨根本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他不是皇帝了日子会不会还如现在这般,不管在哪儿都要许多人时时刻刻惦记着。
总之不管怎么说,曹操派人走这一趟得到的回报是巨大的,加封镇西将军,朝廷承认他兖州牧的身份,手下武将谋士该升的升该赏的赏,倒是没有白费之前的一番功夫。
陇西的混乱他们暂时没想插手,等那边内乱将实力消耗的差不多了再下手也不迟,以他们现在的实力也管不了那边的事情。
不光中原一带牵一发而动全身,陇西亦然,那边和西凉离得近,与外族打的交道也多,就凭现在手下这几十万不知战斗力几何的兵马,曹孟德还真不敢过去送人头。
袁术袁绍两兄弟闹的正凶,隐隐已经有了开战的架势,所以最近曹操也没那个心思特意再去陇西刷存在感。
在颍川的沮授虽然没有表明接下来要到兖州,但是却说了不会回冀州,只这一点曹操心中就有底了,不回冀州不就是有留在兖州的打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