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古代耽美>

盛世文豪(177)

作者:木兰竹 时间:2022-09-13 08:46 标签:平步青云

    在他的诗词中,有边疆将士的浴血奋战,以及他们的食不果腹;有边疆黎民的坚韧不拔,以及他们被剥削的惨状;有边疆望族的纸醉金迷,以及飞扬跋扈。
    这是余柏林在穿越之后,在晖朝第一次写这么多即兴的诗篇。
    在后世文学界,此次北疆之行是余柏林文学作品的井喷期,这其中涌出许多真情实感的佳作,不乏流传千古的名篇。
    这些诗作也随着读书人口口相传,很快传进京城,传遍大晖。当对北疆一无所知的人吟诵余柏林的诗篇时,脑海中会不由浮现出余柏林诗作中描写的景象,被其中充沛的感情感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这些人随着余柏林的诗篇的流传千古,被永久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能翻身。
    原本朝中还有人想借此发难,当余柏林的诗篇文章传遍京城的时候,当所有读书人都义愤填膺的支持余柏林的时候,所有官员不得不偃旗息鼓。
    他们也感于余柏林的诗作中传出来的感情,对余柏林所经历的事感同身受。连利益被触及者,也不得不叹息一声。
    余柏林这一番大量的创作,奠定了他在历史中被神化的爱国精神化身的身份。
    但他自己对于自己这种功利性的行为,是十分厌恶的。
    他所写的诗作的情感是真实的,但是他的出发点确实充满着算计的。
    他知道口碑对于文人的重要性。有口碑在那,只要皇帝陛下还支持的前提下,朝中大臣就拿他无可奈何。
    对于文人而言,口碑,就是手中的一杆笔。
    余柏林在穿越前,作为国学家的时候,他对这种为了某种政治或者经济上的目的,而进行创作的事是持反对态度。
    或许是他当时地位已经够高,国家也已经发展的够好,足以支撑文学的纯粹性。
    但现在他将自己灵魂热爱的东西,当做了工具。
    这对于一个文人而言,是十分难受的事。
    但文人们却不得不把自己的才学当做工具。除了才学,他们也一无所有了。
    以前余柏林笑话,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诗人大学者,他们创作中最多的,永远是给达官贵人的歌颂诗歌。
    到了现在,他也半斤八两了。
    曾毓对余柏林此番应对很是赞同,他也和余柏林一样,创作了不少诗篇。
    但他对余柏林此后情绪压抑表示了不认同。
    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就是要有一定目的性,才会有灵魂。所谓真正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品,本身就没有灵魂。
    文学作品是人创作的,人怎么能不食人间烟火?
    无论是隐世,还是入世,人所创作的作品,总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从某种含义上来说,文学作品本来就是文人手中的工具,是他们为了抒发情感达到目的的工具。
    所以只要是真情实感,那就没有什么好怀疑自身的。
    看那诗作是不是真情实感,论质量就知道了。
    余柏林的诗作既然能瞬间传遍大晖,成为众人口口相传的佳作,就说明余柏林的创作是成功的。他注入其中的情感是真实的,他书写的文字是发自内心的。
    只要不违背本心,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没有什么可耻的。
    或许会被人诟病其目的性,但对于自身而言,这就是自己真实的诉求,不需怀疑自身。
    无论身后是褒是贬,于我何干?
    无论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既然我已经选择,那就不要再为身后那些虚名而惶惶不可终日。
    曾毓送了一副牡丹图给余柏林,上面题诗道“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余柏林看着那一副牡丹图,闭门沉思许久。
    曾毓以牡丹比喻余柏林心中坚持。牡丹被人誉为天香国色,以喻余柏林心中对文学不沾染尘埃的坚持。
    但这种坚持再好看,再高洁,与人与国又有何用?只不过说起来让人夸赞一声而已。
    枣花虽小,桑叶虽柔,但它们能结出果实果腹,能让桑蚕吐丝制衣御寒。我等读书人,十年寒窗,不就是为了君王、为了黎民?
    文人手中的笔,本来就是为了自己“平天下”的目的而磨砺。
    余柏林对牡丹图和题诗观想许久,终于茅塞顿开,走出迷障。
    是他想岔了。
    先别提穿越前后社会背景不同,就算是后世,文人手中的笔,又何止是消遣?
    不过是后世多用白话文,其用来抒发自己目的的文章也是白话文罢了。国学那时候是国之瑰宝,是技艺,是修养,是艺术品。所以才会超脱世俗之上。
    而现在,诗词歌赋,都是世人惯用抒发感情的手段而已,并没有后世赋予的诸多意义。
    就像是后世放在博物馆中严加看守的国之珍宝,在现在,不过是随处可见的官窑花瓶,对于富贵人家,也就是插花摆设这一种用途而已。
    余柏林想通之后,以“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一句诗回赠。
    曾毓见后,拈须微笑。
    此番互赠,也在后世传为佳话。
    余柏林在打开心中桎梏后,行事更加雷厉风行。
    布政使权力很大,有任命手下文吏的权力。
    余柏林张榜求贤,一点不顾及别人关于他滥权的闲言闲语,开卷取吏。
    边疆也有许多能人异士,一些屡考不中但本身具有一定才华之人。余柏林和曾毓经过精挑细选,再加上原本留下的下属,以及自己带来的人,重新选拔出文吏队伍,很快衙门就顺利过渡,开始了正常运转。
    边疆大部分权力其实都掌握在驻军手中,所以即使望族嚣张,驻军将领也懒得多花心思。反正只要大局面不出问题就成。
    他们想的是打胜仗,拒敌寇。其余之事,都不放在心上。
    但余柏林要在边疆大力推行新作物,还要制作新武器,这些拖后腿的人,绝对不能留。
    有封蔚和边疆勋贵的支持,再加上金刀卫以及曾毓的协助,余柏林终于将局面稳定,大权在握,并且顺便奠定了自己不好惹的名声。
    现在州府中谁都知道,新来的布政使大人,人不可貌相,不但行事雷厉风行,不留情面,手上笔杆子也非常犀利,论舆论,也绝对玩不过他。
    而且他身后还有金刀卫虎视眈眈。
    和金刀卫“勾结”的文臣不好惹,和手握军权的王爷住一起的文臣更不好惹。
    这些望族胆敢私吞屯田,违背政令,明摆着边疆不少将领勋贵也得了其好处,为其遮掩。
    但封蔚掌握军权之后,这些人就哑了火。
    封蔚也是个狠人,和余柏林类似,不服就是干,揍到你服为止。
    别跟我说什么勋贵世家开国功臣,作为皇帝胞弟,封蔚身份足以让所有自诩劳苦功高的勋贵住口。
    何况大部分勋贵都站在封蔚这边,特别是郑家和卫家这两家镇守边疆的老牌国公爷,简直恨不得为封蔚摇旗呐喊了。
    他们早就看这群人不顺眼了。自家世世代代为了守卫边疆而艰苦奋斗,好不容易局势好些了,这群人就记着那些蝇头小利。
    士兵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要是大败,你手上那些金银珠宝顶屁用啊?
    还想回到文宗时期,边疆城镇时不时就被抢掠一番的惨痛过往吗?
    原来边疆文臣武将之间一直有间隙。
 

上一篇:小娇夫

下一篇:疏狂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