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夫郎家的现代小相公 下(99)

作者:白云上 时间:2023-09-24 10:18 标签:甜文 种田文 爽文 穿越时空 轻松

  可那会儿他抬头一看,阳光明媚无比,在地面上煎鸡蛋都行,下的毛雨。
  “后头干啊!时常的大半月都不下一场雨。”老妇愁着说:“玉米就长得不太好了。”
  一年辛苦种下去,又是抓虫又是锄草,天天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一天都不敢歇,结果到头那玉米却是空杆无穗,颗粒无收。
  都说付出就会有收获,这话也不尽然对。
  豆子也种不了,村里人后头就种了红薯。
  这几人穿着都灰扑扑的,干瘦得紧。
  方子晨起身后一指南方:“境河是不是在那个方向?”
  有一汉子点头:“是。”
  方子晨若有所思。
  赵哥儿好奇了:“夫君,你怎么知道?”
  境河是个啥子他都没有听说过,都是一起来的涸洲,他夫君咋地晓得。
  “地图上画有啊!”方子晨说:“而且翰林院里头有相关方面的书籍,记载着各个地方的事儿,看多了就知道了。”
  赵哥儿眨着眼睛:“你还看书了?可你上值的时候不都在睡觉吗?”
  方子晨脸都干了,哽着脖子:“哪王八蛋说的?”
  赵哥儿很老实:“皇上。”
  方子晨:“······”
  他干活的时候,个个的眼瞎,没一人见着,他趴桌子上睡觉,怎么就个个都知道?连着那挨千刀的老禽兽也知道?
  “你别听他瞎说,这简直是污蔑。”
  问了情况,方子晨一行人又去村里逛了一圈,老王头跟着。
  村里穷得是超乎想象了。张泉几人京城本地人,一出生就在最富饶的地,这会骤然看见那些低矮简陋的,泥土搭建的茅草屋,眉头蹙得死紧。
  京城最穷苦的人家,茅厕盖的都比这个好。
  村里有些孩子在路边玩,一扫眼过去,方子晨觉得自己好像到了非洲部落。
  孩子们光着脚丫,皮包骨,蓬头垢面糙头发,穿的衣服······
  那真是不说也罢,衣不蔽体都不足以概括,这会儿三月都还冷得紧,大概的也就几度,腊月更是冷,要是都这么穿,怪不得会年年的冻死人了。
  方子晨心头沉重得紧,几个小孩子怕人,原先蹦蹦跳跳玩得高兴,看见方子晨一伙人迎面走过来的时候就立马安静下来了,但也没有跑,只不说话,定定又怯怯的站在路边边上看着他们一行人。


第361章
  乖仔被方子晨牵着,那几个孩子好奇的看着他,见他穿得好像很厚,脚上还有干净的鞋子,一下就羡慕了。
  那种眼神,乖仔再熟悉不过。
  村里来了贵人,这事儿一下就传遍了,个个都出了院子来到村路上,好奇的伸着脖子张望。
  村里就一口井,这会儿还有人排着队在打水。
  方子晨到一旁看了片刻。
  老王头好巧不巧是荣和村的村长,他邀方子晨到家里坐一坐。
  老王头家挺大,外头搭着个大院子,黄土墙围着,院角还搁着个大鸡笼,里头几只母鸡正咯咯咯的叫。
  乖仔一听这声音就不得了了,好像寻到了遗失多年的兄弟,眼睛冒着光,仰着头跟赵哥儿说:“爹爹,乖仔想去看鸡鸡,阔以吗?”
  他最爱看母鸡了。
  以前在小河村,村长送了一只,都是他负责喂的,一天一个蛋下给他,乖仔可喜欢了,不过后头带到了源州,大概是水土不服了,就没怎么下蛋,喂的米糠也不吃,越养越瘦,赵哥儿就把它宰了,原以为乖仔会伤心,结果他吃得香喷喷。
  这会鸡笼旁边还蹲着三个小孩,是老王头的孙子。
  赵哥儿让他去了。
  乖仔冲过去,到了近前绞着手指,小声问:“我阔以看你们家滴鸡鸡吗?”
  三个孩子有点拘谨的点点头。
  乖仔跟着他们蹲一起,那鸡笼下头的鸡粪好些天没扫了,远一些儿倒是闻不着什么味,到笼子边就能闻到了,老王头大儿媳原先还怕乖仔会呕,结果人跟没闻到味一样。
  石哥儿正拿着一片黄菜叶喂鸡玩,可举了半天,那两母鸡却是没过来啄,见乖仔还在一旁看,有些紧张,大喘着气,说:“它们以前最喜欢吃菜,今天不知道为什么不吃了。”
  乖仔朝他伸手:“系你喂滴姿势不对,你给乖仔喂一下,乖仔教你。”
  张泉几人候在院子外头没进去,这会听了这话都好笑。
  喂鸡还有姿势?
  不是撒一把米糠扔几片菜叶就行了?
  他们靠到围墙边,想看看他怎么整。
  乖仔接过菜叶,从两木棍间隙中伸进去,然后小屁股朝天撅起来,往左边一扭,嘴里学着母鸡叫:“咕咕咕······”,再往右边一扭:“咕咕咕······”
  那两母鸡竟是从笼子另一边过来了。
  张泉是目瞪口呆。
  赵哥儿和方子晨随老王头进了堂屋里,赵哥儿不放心,临进门前往鸡笼那边看了一眼,结果就看见四个撅在半空的圆乎乎的屁股蛋。
  端上来的水放了糖,但应该是镇上卖的粗糖,有些甜,却又有些苦,蔗糖熬焦了一样。
  一村之长,家里瞧着也没怎么好,但胜在干净。
  方子晨问的多是琐事,老王头以为他爱听这些,就絮絮叨叨,说他家有二十三亩田,每年都种红薯,一年能收几千斤,若是省着点吃,倒也能吃上一年,但每年要往上交一半,他有老伴,下头三个儿子,两个儿媳,四个小孙子,交完税就不够吃了。
  红薯洗干净煮烂了,再混着野菜,五六个每次也能煮一大锅。
  “我家还算得好,地多,勤快些伺候,也能有口吃的,像老丘家就不行了,地少啊,家里人又多,上月他老伴走了。”
  老王头叹了口气,又补充。
  “人是饿死的。”
  那老婆子冬日里为了给家里人省口粮,顿顿就只吃一点,还撒着谎说自己刚出锅就在厨房吃了,后头饿晕在厨房里,腊月里又冷,家里也没啥补的,老丘借了银子去镇上买了半斤大白米回来熬给她,她是啥子都不愿吃,说浪费那银子干什么?她老了,顿顿的吃不饱也没有力,做不了什么活儿,活着也是拖累。
  若是不走这一趟,有谁跟方子晨说这话儿,他一定觉得夸张。
  可不说生产力不行的古代,就是近代,不也是有人啃过树根饿死过?
  路有冻死骨,易子而食这种事儿,向来都不是说假。
  “每年到了冬天,家里粮食紧张了,又冷,村里总是死人。”村长说。
  方子晨沉默了半响,声音有些闷沉的道:“别的村也是这种情况吗?”
  “我们荣和村,荣兴村,下平村,方牛村······”村长掰着手连说了几个村名:“我们这些村情况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再远一些我就不晓得了,以前还好一点,种的勉强够填饱肚子,后来······”他说到这里就不敢再说了,但也能懂。
  后来知府不做人,赋税重了,种出来的东西得交一半,不然省一点吃,还能拿些去镇上卖,换点银子,买些油盐,冬天冷了,能扯些布,买些棉。
  “之前县令要政绩,我们村里人去的多了,还要挨罚。”
  前年荣和村死了十二人,三个没满月的孩子,一个汉子,一个夫郎,两个妇人,剩下的全是老人。
  不是全饿死的,有几人是受了寒,吃不起药才去的。
  县令大发雷霆,让衙差将他们几个村长喊去,骂了一顿。
  吃不饱就买粮啊!
  受寒了就买药,这都不懂?
  这谁不晓得?
  可银子哪里来?地里种的都不够吃,到镇上帮人做活儿,一天几个铜板拿回来了也不敢花,得存着,因为后头要交人头税。
  外边大家不晓得是个什么情况,以前汉子十四,姑娘哥儿十五方需缴纳这人头税,可前头县令来了没过两年,就改了,说人头税人头税,那就是按人头数的,管你几多岁,官差下来收税当天,产妇孩子生到一半,头刚从产道出来,有脑袋的都得交,好,这个也得算一个。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